在贛鄱大地的綠水青山間,一座座風力發電機巍然聳立,一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輝,它們將源源不斷的風光資源轉化為綠色電能,點亮萬家燈火。大唐江西新能源公司作為這片紅土地上新能源發展的主力軍,正以獨特的“贛風”拼搏之姿,在能源變革浪潮中奮楫前行,以“追風逐日”的堅定步伐,書寫著“贛能”綠色發展的壯麗史詩。
以“拓荒者”之姿破局前行
“我們肩上扛著的,是‘發展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諧秀美江西’的沉甸甸使命”,江西新能源公司規劃發展部主任于峰語氣堅定。
2025年,注定是發展不平凡的一年。項目啟動之初的手續審批從土地性質審核到生態紅線劃定,每一項都牽動著項目推進的命脈。該公司采用“專人專班盯辦”機制,確保關鍵問題“提前介入、及時化解”。該公司更摒棄“按部就班”的傳統模式,大膽推行“多專題同步編制、多環節并行推進”的高效策略,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緊鑼密鼓完善的同時,同步啟動地質災害評估、壓覆礦查詢等關鍵前置工作。各團隊晝夜奮戰、無縫銜接,將原本可能耗時數月的流程壓縮近一半。?
正是這份始終堅守“拓荒者”般的韌勁與執著,他們無數次穿梭在深山老林,摸清每一寸可開發土地情況。終于,該公司先后成功核準吉山、松門山、沙嶺等鄱陽湖畔風電場,玉華山、九龍山、亂羅嶂等高山風電場,以及蜈蚣山二期分散式風電等26個項目,在江西省新能源企業中,始終保持著發展的“加速度”,讓綠色能源的種子,在老區的土地上不斷生根發芽。
以“攻堅者”之力鍛造硬核
2025年,江西新能源公司的榮譽墻上添了11塊沉甸甸的獎牌,所屬11家風電場全部入圍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2024年無故障風電場管理成果名單”,其中獅頭山風電場實現“叁百日無故障”、蜈蚣山風電場實現“貳百日無故障”,創下公司新紀錄。
“2024年冬天,蜈蚣山風電場48號風機葉片覆冰嚴重,已嚴重影響機組運行。我們頂著零下10℃的嚴寒,在山頂連續蹲守幾十小時,全程記錄用紅外除冰系統的融冰過程。”該公司九江運維中心副主任田琪指尖劃過墻上燙金的專利證書,眼底泛起亮澤,“當時冰層增厚速度快,團隊輪班盯著測溫儀,看著紅外波束將冰層從邊緣到核心逐步消融,直到凌晨3點機組恢復額定轉速,才敢松口氣。”這場“與冰雪賽跑”的實戰,最終催生出國內首臺套高紅外融冰技術。這項突破不僅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更被國資委網站作為新能源領域創新典型案例轉發,成為行業技術升級的標桿。
在光伏領域,該公司同樣以創新引領發展。撫州臨川光伏項目引入Ⅳ/CV智能診斷技術,可自動巡檢光伏組件潛在隱患,并生成故障分析報告。“以前完成整個項目的巡檢需要30天,現在用智能無人機,2小時就能全部搞定,全程自動化操作,不僅效率提升了,我們的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 場站負責人張慶笑著分享技術升級帶來的改變。
以“先鋒隊”之責扛起擔當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江西新能源公司黨委書記鄭茂的這句話,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得到了生動詮釋。當時,江西省遭遇持續40℃的極端高溫天氣,電力供應面臨嚴峻考驗。該公司黨委迅速成立“黨員突擊隊”,開展迎峰度夏保電專項行動,黨員們主動扛起重擔,用責任與擔當守護用電保障線。
“夏季巡檢,我們每天凌晨5點就上山,就是為了避開正午的高溫,但即便如此,巡查一圈下來,衣服還是能擰出水來。”黨員張宏擦著額頭的汗水說。突擊隊通過優化風機主控程序、調整偏航邏輯,成功讓曾因風速下降導致發電量下滑的九龍山風電場,實現連續三個月發電量環比正增長。更令人振奮的是,青年職工楊文彪在全國電力行業風力發電運維崗位技能競賽中斬獲團體冠軍、個人亞軍,成為該公司 “黨建+人才”戰略落地見效的最佳注腳。
以“筑夢人”之心賦能成長
為助力職工成長,江西新能源公司邀請專業老師開展雙周定期培訓,每季度組織仿真實操培訓,利用智能培訓考試系統進行常態化調考,通過“師帶徒+技能比武”模式提升實戰能力……全方位為職工搭建成長平臺,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楊文彪正是在這樣的培養體系中快速成長,他感慨道:“是公司給了我施展才華的舞臺,未來我會繼續努力,為企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走進該公司檔案室,一幅幅老照片串聯起十四年的變遷,從初創時職工在簡陋工棚里同吃盒飯,到如今在現代化智慧運維中心遠程操控全局;從單一的發電項目,到如今綜合新能源服務的綠色理念傳播的多元發展格局。該公司不僅是能源的供應商,更是綠色理念的傳播者。“公司持續開展‘大唐啟明星’‘電力知識進校園’等特色活動,普及電力知識,履行社會擔當。”該公司團委書記張雄說,“當孩子們得知風機轉一圈可點亮十盞教室燈時,眼中閃爍的光芒讓我們覺得一切付出都有意義。”
截至目前,江西新能源公司投資在建及在役裝機容量已突破200萬千瓦,足跡遍布鄱陽湖畔、贛南山區。從最初的“追風追光”,到如今成為推動“碳中和”的先鋒力量,該公司用一串串堅實的腳印,為江西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