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載風雨兼程,69載滄桑巨變。終南山下,渭水之濱,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變遷的火力發電廠——戶縣熱電廠(大唐西安熱電廠前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三秦大地,堅守初心使命,燃起電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奏響了矢志電力報國,無愧于時代發展的最強音。
作為電力改革的先驅者,2010年,戶縣熱電廠老機組光榮完成歷史使命相繼關停,兩臺新機組拔地而起傳承電力報國使命,依托老廠區原有電力設備設施、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及深厚的電力文化底蘊,掛牌成立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培訓基地,嘔心打造西北電力“黃埔軍校”,完成了傳統老火電到電力人才搖籃的涅槃重生。2023年9月,戶縣熱電廠老廠區項目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電力行業)名錄。
崢嶸歲月鐫刻光輝歷程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戶縣熱電廠肩負偉大使命,從建廠初期的篳路藍縷到蘇聯援建專家撤離時的自力更生,從陜西省第一座高溫高壓火電廠到西北地區當時規模最大的熱電廠,幾代戶電人埋頭苦干、薪火相傳,在新中國電力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伊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1954年11月,戶縣熱電廠開始籌建,1956年元月、1958年9月,戶縣熱電廠一期兩臺2.5萬千瓦機組,二期一臺5萬千瓦機組相繼開工,均為在蘇聯專家的支持幫助下建成的蘇制機組,留存在3號機操作間外地板上的“中蘇友好”,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在工業建設方面對我們的援助。1956年建成的煙囪高80米,出口直徑5.1米,上部刻有“1956”字樣,是國內現存較早的火力發電廠裝置。
1961年11月、1968年10月,4號機、5號機先后正式開工,分別為哈爾濱產的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和東德制造的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操作間外地板上的“自力更生”“反帝反修”標語再現了60年代蘇聯專家撤離后,我們所采取的戰略方針,也是戶縣熱電廠在電力建設中遺留下來的標志性文字,再現了新中國在六十年代的歷史變遷與電力文化特色。
1970年,最后一臺機組投產,總裝機容量達200兆瓦,成為當時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熱電廠。1960年3月21日,首創安全生產481天最高紀錄,名列當時全國同類型電廠第一名;70年代,被評為全國首批“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之一,企業管理經驗在全國21個電力企業進行宣講;80年代,實現21個月無臨時檢修,1620天無設備事故,創造了1362天的最高安全生產紀錄,榮獲國家經委頒發的“節能銀質獎”,陜西省“六好企業”榮譽稱號。長期以來,戶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經驗。“秒秒壓紅線”“萬次操作無差錯”“四個臺臺”“兩票三制”等管理經驗在西北電力系統廣泛應用。自投產至關停的50多年里,累計發電604.549億千瓦時,供熱11127.69萬吉焦,為陜西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多元發展奏響時代強音
2002年底,戶縣熱電廠成為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的新成員,隨著國家“節能減排、上大壓小”政策的實施,2010年5月,6爐5機先后關停。五十余載春秋,戶縣熱電廠鑄就了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
為確保退役機組工業遺產得到保護,大唐西安熱電廠于2005年投資98.65萬元,對戶縣熱電廠老廠區進行設施保護、遺產保護。2010年,再次投資101.26萬元,對汽輪機本體、鍋爐本體、發電機、勵磁機、建筑設施等進行維護修繕保養;為賡續央企文化血脈,深度挖掘工業遺產價值筑牢了實踐保障。
與此同時,大唐西安熱電廠2×300兆瓦技改項目于2004年7月19日破土動工,兩臺高參數、高容量、技術領先、節能環保的純凝發電機組于2005年內實現雙投,接替戶縣熱電廠原有的老機組繼續完成電力報國的使命,持續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騰飛提供了強勁支撐。
接過戶縣熱電廠老機組的歷史傳承,大唐西安熱電廠不負使命,一路高歌,全面開啟了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堅決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責任,與“一五”期間國家重點軍工企業845廠緊密合作,共同履行好保軍強軍首責,堅持保軍工安全供汽為第一生產要務,在陜西省委軍民融合辦地支持下,以可靠的機組運行方式,有力的保障了軍工生產供汽的安全、穩定、連續供應,實現了軍工安全生產與機組利用小時提升的雙贏。該廠積極踐行央企責任擔當,不僅成為陜西首家實現超低排放企業,而且持續拓寬供熱范圍,兩臺機組高質量完成供熱能力提升改造,供熱形成鄠邑城區、長安熱力、高新熱力“三足鼎立”的格局,供熱面積達1600萬平方米,是西安西南區域最大的熱力生產企業,為三秦大地的百姓送去源源不斷的溫暖。
在加速發展的同時,大唐西安熱電廠積極構建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雙碳”目標,加速推動優質新能源開發,全力爭取新能源份額,永壽高廟山10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獲評“中電聯5A級電站”,板橋、永二、寧強等在建項目全容量投產后總裝機容量將突破100萬千瓦,實現“新能源再造一個‘西熱’”愿景目標。六十九載風雨兼程,六十九載雄心壯志。自1954年籌建至今,大唐西安熱電廠始終站在時代發展歷史潮頭,開拓創新,拼搏進取,書寫了一首首飽含深情的“電力”之歌。
薪火賡續再造人才培養搖籃
登高望遠不負時代 ,腳踏實地再啟新程。2010年以來,教育培訓成為戶縣熱電廠老廠區的主旋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電力企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黨委敏銳地認識到,發揮資源優勢,萃集多方力量,打造培訓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深挖工業遺產價值的生動實踐。大唐西安熱電廠迅速整合培訓資源,完善教學科目,加大投入力度,2016年,根據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的培訓需求,戶縣熱電廠老廠區正式掛牌為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培訓基地,肩負起培養電力人才的新使命。企業先后投資上千萬元,主要針對1號汽輪機、發電機、75噸行車、空壓機房、修配車間、培訓樓、廠房、防汛防洪、環保設施等進行全面維護修繕,將戶縣熱電廠老廠區打造成為陜西地區唯一一家集現代化教學、實訓、住宿、餐飲、活動為一體,功能齊全的綜合專業實訓項目基地。共有關停的汽輪發電機組五臺,配備汽輪發電機本體檢修實訓基地和光伏實訓基地、集控運行及脫硫仿真機室、鉗工、焊工、轉機、閥門、電氣一、二次及熱控等20多個實訓室,涵蓋發電廠機、爐、電、熱等專業同時,也以雄厚的實力、高超的水平、出色的業績享譽三秦大地。
大唐西安熱電廠堅持“保護優先,以用促保”原則,把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作為推動培訓基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保護傳承、企業創新發展、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協同互進,弘揚大唐工匠精神,積極承接系統內外技術技能、黨務、管理等培訓及競賽業務,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為電力系統生產經營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為了弘揚戶縣熱電廠老廠區的紅色電力文化,2023年,大唐西安熱電廠投資30余萬元,精心打造電力文化長廊、講述企業69載奮斗歷程,通過紅色故事、老照片、老物件陳列再現了戶縣熱電廠的光輝歷程,圍繞1956年的煙囪、蘇式老廠房、“中蘇友好”“自力更生”“反帝反修”等大唐文化景觀開展獨具特色的電力紅色教育。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電力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大唐西安熱電廠以培養優秀電力人才為己任,主動服務西北電力行業,打造新時期電力人才搖籃。發揮陜西省的紅色資源優勢,深化人才強企理念,成為一個兼具政治方向和工匠搖籃的電力學校,持續培養高技能電力人才及勞模工匠,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務及一流的風氣和人文環境,迎接來客。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熱工研究院等高校和頂尖的科研單位,背靠大唐陜西公司系統十幾家企業,各種型號的火電、風電、水電機組門類齊全,學員可隨時到各個企業觀摩學習。近幾年來,培訓基地平均每年培訓接待量10000人次,持續為推動電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賦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薪火賡續,奮楫篤行。大唐西安熱電廠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發展,主動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創新,持續做好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矢志傳承電力紅色基因,賡續央企文化血脈,深度挖掘工業遺產價值,講好電力感人故事,不斷提升央企文化軟實力,為推動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