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是集團公司卓越文化宣貫年,我們在5月份集中開展了卓越文化宣貫月活動,征集了一大批來自基層的卓越文化好故事。這些故事敘事宏闊、立意高遠,真實再現了大唐人忠誠踐行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發揮央企“三個作用”,以綠色能源點亮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使命與擔當。這些故事生動鮮活、筆觸細膩,深情刻畫了大唐人為打造“國之重器”經歷的艱難險阻、為守護萬家燈火承受的孤獨寂寞、為助力鄉村振興流淌的喜悅淚水、為鑄就卓越大唐傾注的赤子情懷、走過的青絲白發……在故事里,看見堅定信念、志存高遠、不懼挑戰、永爭一流、追求卓越的文化力量;在故事里,讀懂中國大唐打造“綠色低碳、多能互補、高效協同、數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應商,成為美麗中國建設領軍企業的不懈追求。為以文化人,凝聚力量,我們將擇優陸續刊發這些故事,以饗讀者。
5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荒山”變“金山”》,報道大唐華銀婁底生態治理百萬千瓦光伏基地通過“農光互補”使“荒山”變“金山”,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報道所配圖片正是湖南省漣源市湖泉鎮新光村花山嶺,一排排蔚藍色光伏矩陣挺立山頭,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源源不斷地將綠色電能送至千家萬戶。
“我們這里極少下雨,我8歲就在這放牛,現在快60歲了還在這放牛。幾十年過去了,花山嶺越來越荒涼,土壤越來越沙化,豆子都種不活。土層稍厚的地方茅草卻長得快,放牛倒是個好地方。”村民顏玉林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辛酸。
過去的新光村荒山多、耕地少,受地理位置偏遠、發展基礎薄弱、信息閉塞等因素制約,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特別是村子北面的花山嶺,土壤沙化、土層瘠薄,除了茅草,啥也種不活。據老一輩村民說,再大的災荒,也沒人去花山嶺開荒種地。?
如今的花山嶺,延綿的“光伏海洋”下,茂盛的牧草與鮮艷的格桑花競相生長。成群的黑牛點綴其中,相映成趣,循環產業園里的羊肚菌豐腴肥美,西瓜和羊角蜜已經結出碩果……石漠化土地貧瘠區“華麗蛻變”成“牧光互補”生態基地。
“光伏開發+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模式不僅給花山嶺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給整個婁底地區帶來巨大轉變。
婁底是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石漠化區、采礦塌陷區、重金屬污染區”三類區域占比高,土地治理困難重重,城市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面對自身資產結構不優、火電占比過高的困境,將集團公司“二次創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婁底“石漠化區、采礦塌陷區、重金屬污染區”,與湖南農業大學攜手建設“農光互補”科技示范產業園。通過“農、林、牧光互補”復合型開發模式,該公司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著力打造生態綠色清潔能源基地,實現“生態治理、企地共贏、群眾受益”的良好社會效益。截至目前,婁底光伏項目已提供清潔電力6.35億千瓦時,節約標煤超15.8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2.33萬噸。
“今年我們的羊肚菌收了4000多斤,產量遠超預期,你看看這菌子,長得多胖!”羊肚菌種植基地負責人袁浩凌手捧一個羊肚菌,眼里滿是驕傲。
“我昨天剛和合作社簽訂用工協議,每個月有3000塊錢。”這對于身患殘疾的低保戶譚建清來說,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就在項目上班,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多少錢,現在在家門口上班,孩子再也不用當‘留守兒童’了。”村民易文開有兩個讀中學的孩子,光伏基地的建設投產,給他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伴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新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也飛速發展,入選湖南省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典型案例,成為遠近聞名集參觀學習、休閑旅游于一身的打卡地。呼吸著清新的富氧空氣,漫步在干凈整潔的鄉村街道,一棟棟農家院落錯落有致,煥然一新的村活動中心人聲鼎沸,山頂上的“藍色海洋”綿延起伏……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新光村的村民們搭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冷水江錫礦山,在漣源湖泉、龍塘、橋頭河、安平,在新化溫塘、坐石、曹家、吉慶等地,新鋪裝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蔓延成海。曾經的不毛之地,因大唐華銀婁底生態治理100萬千瓦光伏項目的落地,悄然變為湘中地區最美的風光,煥發出新的生機。
“荒山”變“金山”,這是中國大唐在湘踐行“提供綠色能源、點亮美好生活”的最好見證。
點評:心向暖陽,追光而行,是不變的初心,是奮進的姿態,更是前行的篤定。在集團公司“二次創業”征途上,大唐華銀因地制宜巧做“生態+”文章,將“光伏開發+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走出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之路,使昔日“荒山”變成今朝“金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提供綠色能源、點亮美好生活”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