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灑向廣袤戈壁,青海共和光伏電站的萬千組件被瞬間喚醒,匯聚成一片流動的金色海洋。在這片光與能的交響中,一項沉甸甸的榮譽為電站鍍上新的榮光——在首屆全國光伏場站“十四五”勞動競賽中,該電站不僅以卓越表現榮膺“標桿場站”稱號,更成為集團公司唯一獲此國家級殊榮的光伏場站。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源自其硬核管理實力——以體系建設織密“防護網”,讓安全管理更精細、更扎實;用智慧運維安裝“大腦”,讓傳統電站煥發新生機、實現高效率;推進“光伏牧場”融合發展,讓新能源與農牧發展和諧共促、循環共生。
以“規”塑形,鑄就零故障管理標桿
標桿場站的榮譽,離不開堅實的安全根基。
“我們以安全為基礎,聚焦質量、技術、市場、數智和管理,構建出清晰明確、層層落實的安全責任體系,以及高效的生產管理模式,確保每個環節都負責到人、有章可循。”該電站負責人姜鵬介紹道。
建設初期,該電站以生產思維介入全過程,真正掌握前期設計、設備選型、質量驗收等環節的“話語權”,全面奠定高質量基礎。同時,該電站堅持“遵章守紀、實干嚴管”的安全工作總基調,一方面推行常態化安全檢查、問題閉環管理,緊盯重點領域防控,深入推進治本攻堅行動;另一方面持續規范技術標準,強化技術監督,提升職工技能,增強技術競爭力,推行“設備到人”的區域運維和“專業檢修”模式,大幅提升管理效能,實現了安全管理“三大轉變”——從完成任務到真實管用,從閉門寫方案到現場抓實工作,從“零敲碎打”到系統有序。
目前,該電站安全生產持續平穩,已基本實現“零支路缺陷”,并牽頭積極參與編制集團公司光伏檢修規程范本,培養出多名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的優秀光伏技能人才,為后續運營管理提供了堅實有力理的論、經驗與人才支撐。
以“智”賦能,打造高原星級光伏品牌
在技術創新的競技場上,共和光伏電站始終走在前列,構建起一套面向發展、效益和職工的創新機制。
“以前巡檢工作全靠人工,我們手持測溫儀、揣著記錄本,全程人走眼看、紙筆記抄。每天人均步數超過3萬步,不僅勞動強度大,數據記錄的準確性也難免受到影響。”該電站運維員馮浩利感慨道,“現在,無人機成了我們的‘空中管家’——一鍵自動起飛、自主規劃巡航、精準降落回收,短短20分鐘就能生成一份清晰的巡檢報告,直接指導我們精準開展檢修。工作量大大減輕,工作效率成倍提升!”
如今,該電站成功應用“IV+CV”等先進技術,實現了智能巡檢、I-V診斷、數據分析及監控一體化運行,每萬千瓦用工僅0.57人,真正做到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少人”,建成了國內首批、集團公司首個一星級智慧光伏場站。
技術創新的成功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全員活力,催生了“事事可創新、時時能創新、人人敢創新”的濃厚氛圍。該電站從技術、方法、制度、模式、管理、思想等方面全面創新,累計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專利5項。
以“綠”融合,開創三生共贏局面
當下,日光正盛,共和光伏電站也正被賦予新的生機——板上櫛次鱗比、高效運轉,板下牧草青青、羊群徜徉,昔日的“光電矩陣”正成為助推地方發展的“綠色基地”。
該電站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著力建設“光伏牧場”,對當地退化、半退化草場和沙化區域進行牧草建植、施肥等實質性修復,讓植被覆蓋率超過80%,可自然減少區域蒸發量30%以上,為沙化區域治理提供了“大唐方案”。同時,該電站將牧場無償提供給村民、集體合作社草場超1萬畝,節省牧民飼料支出超30萬元,與當地牧民合作形成“光伏羊”產業鏈,開創實現了“生產、生態、民生”三生共贏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