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集團公司鍋爐設備檢修工競賽的頒獎現場,當“中國大唐技術能手”的證書遞到王一安手中時,這個在鍋爐檢修領域摸爬滾打7年的年輕人,眼神中閃爍著堅毅與感慨。
2018年盛夏,懷揣著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畢業證書的王一安,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走進渭河熱電廠。然而,當他被分配到檢修維護部鍋爐本體班時,課本里的電路知識與眼前復雜的爐膛、管道系統形成巨大的認知鴻溝。“第一次鉆進爐膛,密密麻麻的受熱面管道讓我徹底蒙了。”回憶起最初的手足無措,他依然印象深刻。
但這個陜西小伙兒骨子里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給自己立下“歸零”誓言:把專業背景暫時封存,以學徒心態重新出發。班組資料柜成了他的“知識寶庫”,《鍋爐檢修規程》《金屬材料手冊》等資料被他反復研讀,重要段落旁布滿了蠅頭小楷的批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過熱器”“再熱器”等專業術語注解,甚至連吃飯時都在默記金屬材料牌號卡片。
在實操訓練中,他更是展現出驚人的毅力。三伏天的爐膛內溫度時常高達四五十攝氏度,他背著工具包一待就是一整天,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后析出層層鹽花;寒冬時節,為了調整一道設備間隙,他跪在冰冷的金屬平臺上,膝蓋磨出淤青仍專注操作。老師傅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這孩子有種‘軸勁’,非要把每個動作練到分毫不差才肯歇。”
在一次次檢修中,王一安逐漸從“按圖施工”轉向“主動創新”。在四管防磨防爆檢修工作中,他注意到班組沿用的四管檢查記錄方式不夠系統,數據難以比對分析。于是,他結合多年經驗,編制了新的四管檢查數據記錄表,詳細記錄管子壁厚、磨損量、脹粗值等參數,建立起完整的設備臺賬。“現在只要按表填寫數據,就能清楚看出管子的減薄速率,提前制定檢查方案。”這一改進讓班組的四管防磨防爆管理工作效率明顯提升。
同年,他參與研發的《一種新型四管防磨裝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這項創新源于折焰角上部中溫再熱器防磨瓦頻繁脫落的難題。經過一個冬季高負荷運轉檢驗,改進后的防磨瓦無一脫落,顯著減少維護工作量。
2025年初,中電聯鍋爐設備檢修工競賽的通知傳來,這場賽事匯聚了126名來自集團公司各分子公司的精兵強將,考核內容涵蓋理論知識、閥門解體檢修、聯軸器找中心、風機巡檢及故障診斷多個項目,堪稱鍋爐檢修領域的“全運會”。王一安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順利通過了廠內、陜西發電公司選拔。
清晨6點:閥門解體檢修訓練。他將23個零件按拆卸順序整齊擺放在紅布上,邊操作邊記錄17項測量數據,為確保密封面研磨精度達到0.01毫米,雙手磨出層層繭子。
午后時分:聯軸器找中心實操。他用百分表反復測量12次取平均值,計算墊片厚度時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直至將同軸度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
傍晚時光:風機故障診斷實訓。他在模擬器前一待就是3小時,錄制了47段不同故障的振動音頻,建立起“聽覺數據庫”,僅憑聽診就能判斷出常見故障。
深夜11點:理論知識攻堅。他刷完數千道技能鑒定題,用不同顏色筆跡標注出薄弱知識點,整理出上百頁的錯題筆記。
這一套流程,他每天要完整過一遍,遇到卡殼的地方,就停下來琢磨,或者找教練、隊友共同商討確定最佳方案。
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嫻熟的實操技能,王一安最終從12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斬獲個人第7名的佳績,獲得“中國大唐技術能手”稱號。
正如他在技術總結中寫下的:“電力行業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腳踏實地,把每件小事做好,才能在平凡中創造不凡。”